期刊简介
刊名:理论月刊
Theory Monthly
主办: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周期:月刊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4-0544
CN:42-1286/C
邮发代号:38-176
复合影响因子:0.513
综合影响因子:0.218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理论月刊
曾用刊名:湖北社科通讯
创刊时间:1979
 
获奖情况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模式与路径的系统探索 ——评《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

\
温兴琦:《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给全球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快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切实做好“六保”工作,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为此,要进一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这一过程中,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集群式突破,探索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行机制高效灵活、技术研发转化体系健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有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的有效路径。作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组织模式,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聚集各类优质创新要素、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加快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且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塑造优良创新文化也功不可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已形成了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成为推进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模式的不断演化升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建设与发展上也面临全新环境与现实挑战。通过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创业创富一体化、研发转化市场紧密衔接的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科技产业创新效率和效果,将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的营造者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新高地,建成探索研发机构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是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新环境下的现实选择。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温兴琦博士所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的《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一书,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探索与分析。

一、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升级势在必行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经历了较为长期的过程。自诞生以来,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持续进步、政治法律制度逐步完善、文化氛围环境日渐优化的综合“哺育”和推动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数量不断增加,所涉领域逐渐拓展,水平层次显著提升,从幼稚走向成熟,从野蛮生长趋向规范壮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孵化器和助推器,也是重要的科技体制改革和产业创新升级试验区和示范区。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重点部署,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内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尊重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优化科技评价体系,成为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改革突破的重点领域和核心任务。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实现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才能真正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进而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围绕产业创新链条,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服务等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产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全新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产业创新发展背景下,产业技术研究院自身发展所依托的环境和运行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前因后果也完全不同于过去。因而,产业技术研究院自身的创新升级迫在眉睫,在客观研判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从功能定位、领域遴选、治理结构、绩效评价、文化建设等方面,重塑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逻辑与框架体系,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绩效,是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必须认真审视并着力践行的使命和任务。对此,温兴琦博士在《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升级的方向是建设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既然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升级发展如此紧迫和必要,那么,如何认识其创新升级的发展方向呢?在《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中,温兴琦博士提出了“全面推进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打造具有全新功能模式、文化特征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新观点。通过系统回顾和梳理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本书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内涵界定、主要功能、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内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紧密结合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概念框架、功能特征及建设的基本模式和具体路径。

一方面,本书对现有关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回溯和系统梳理,并从产业共性技术理论、产学研合作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协同创新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技术转移理论等视角,构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基础,同时,提炼出了当前及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问题,如产业技术研究院优化升级、绩效评估及国际化等。

另一方面,本书在系统吸收与整合现有关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与观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概念框架。作者认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型”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即产业领域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功能定位创新、文化氛围创新、绩效评价创新。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具体体现为:创新型产业领域是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基本方向指针和行动边界,决定着其发展演进的范围空间;创新型功能定位是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遵循,是其发展的“使命”和“初心”所在,也是其价值追求所在;创新型运行模式是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内在动力,是为其发展保驾护航的组织和制度机制;创新型绩效评价是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指挥棒和加速器,决定着其发展的具体航向与速度;创新型文化氛围是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软件”和“精神力量”,塑造着它的精神气质与内在性格。同时,创新型文化氛围是贯穿其他四个方面的,它对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其他创新方面起到统领和串联作用,在创新型文化氛围的熏陶、渲染和促动下,其他方面的创新才能得以更加积极地展开和推进,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与完善。

此外,本书还深入论述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通过深入系统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本书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对策建议,不仅具有理论依据,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对于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促进湖北省全面实施“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构建新型产业创新体系,着力打造湖北省“双创”升级版,加快“创新湖北”建设,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关于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研究前景广阔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提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一种跨组织的创新集成网络组织,它不同于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升级版”,但又显著高于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书的思想观点对于本领域研究边界的拓展和研究内容的丰富,也具有较为突出的理论价值。

当然,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演化,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逻辑与型态层出不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实践丰富多样,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也必将在持续创新中推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反过来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对于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研究必须与之实践保持同步。从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和实践界的探索来看,未来对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研究仍存在较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具体来讲,相关研究前沿和热点主要包括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架构与本质特征、运行机制与治理模式、绩效评价与监控体系以及大数据与云计算背景下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趋势与演进路径等。

综上所述,温兴琦博士的《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一书,是产业技术研究院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也是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作品。本书不仅视角新颖、思想深邃,而且注重实践调查、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为突出的学术理论价值与实践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李燕萍,女,1965年10月生,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宜昌市政府副市长、民建湖北省委副主委。

上一篇:2020年“深度学习”专项活动拟立项成果名单公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网站 © 2002-2012   地址:西安市小寨西路119号省委党校四号楼信息中心
陕ICP备07500574号    邮政编码:710061